台湾传统茶艺文化的形成,原因非常的复杂,但主要是由五股力量形成的:
(一)旅台文化:旅台文化是指旅台的茶人、茶商或茶农,他们有的是奉派到台湾,有的是到台湾谋生,等到任务达成了,他们就得回返家乡。这种情形在清代和日据时期都很平常。在中国文化里,品茶几乎是最基本的饮食习惯与社会礼节,而清代所派遣来台的官员,虽然大多数是汉人,但也有不少满人,他们带来茗茶、茶器,也带来饮茶方法,对台湾本土的饮茶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官员大致以江南,岭南为多,于是江南茶、功夫茶,都对台湾茶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至于百姓来台工作,港口通商以后,数量大增,这些人有的是茶商,有的是茶师,他们几乎清一色是闽粤人。1860年以后开港繁荣了茶叶外销,大量聘用大陆茶师,茶师几乎清一色来自安溪,自然带来福建饮茶习俗。于是台湾传统茶艺文化,到后来几乎是功夫茶的天下。相同的,有的洋人教台湾人种茶、做茶,有的日本人教中国人茶道,他们对台湾饮茶文化,也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二)侨寓文化:侨寓文化是旅台文化的延续,旅台文化任满后都得回归故乡。但是侨寓文化不同,他们最后都在台定居成为台湾人。最典型的是沈光文、光绪的李春生。沈光文教化台南,终于善化;李春生迁贸台北,终老大稻埕。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旅台文化未必融入台湾,但侨寓文化则是台湾茶文化的一部分。明郑时期汉人主政,官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从此生根台湾。这些先贤塑造了台湾茶文化。清代以后不少家族移民台湾,例如吴子光在台就业科考,也带来家乡的饮茶习俗,营构出台湾的茶文化。
(三)本土文化:明郑时期,台湾茶文化尚在萌芽,但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侨寓文化的影响逐渐生根,深受中国茶艺文化影响的台湾土生土长的本土茶人,逐渐开发台湾的本土茶文化,于是茶艺本土化渐告形成,这时茶文化的重心还在南台湾。
到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台湾的茶文化活动重心,有北移的倾向,竹堑的林占梅、郑用锡,都是全台名人。他们都对传统茶文化潜沉深旨,于是林占梅建潜园,郑用锡建北郭园,作为南北文人雅聚的场所。加以当时桃竹苗地区,已渐成为台湾重要的茶区,于是文人结合茶叶,奠定了台湾的本土茶文化。到了同光时期以后,茶文化的重镇更是北移,台北城了茶文化的重心,文人雅士在此聚会品茗,吟诗作曲,带到了茶艺文化。
从此以后,直至今日,台北始终是茶文化的重心。同光时期以后,中台湾的文化业渐鼎盛,形成了中部茶文化(当时中部是彰化县),到了日据时代更是明显,于是台湾的茶文化,在北、中、南,鼎足而三。
(四)旅陆文化:所谓旅陆文化,其实就是师陆文化,就是台湾茶人流寓大陆,向大陆直接学习茶文化,而不是靠向侨寓茶人的片面学习。由于这类倡导者,都是当时台湾文化的要角,都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些茶人,有的客死异乡,有的后来返台定居,他们对茶文化的影响回归台湾,造成了时代的风尚。甲午(1894)清廷兵败,乙未(1895)日据台湾,规定台湾人民在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八日以前,可以自由离去,以便选择国籍。有不少经济丰富的爱国志士,回归祖国,他们眼界大开,开始正式考察大陆文化,学习真正的中国茶艺,他们有的后来客死大陆或异国,例如施士洁、丘逢甲、许南英等,但也有的后来回台定居或省亲。也有大族巨室,把小孩送去大陆,寻求升学或就业的机会,例如连横初次渡海旅居厦门。他们都是当时闻名的文化人,他们的著作广传本岛,人相争阅,于是推动了日据时代的本土茶文化。不论旅陆、返台,他们的著作对台湾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雅士,大都和安溪的林鹤年、林存辂一族有深厚的渊源。由于林家为福建茶商世家,林鹤年为台湾末任茶官,因此功夫茶对清末时期和日据时期的本土茶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师日时期:日据时代,日本人入主台湾,不但带来了政治影响,也带来文化的影响,由于日本茶文化和本土茶文化,有着相当严重的差异,日本茶文化的理念很难在台推展。因此日本最得意的茶道和花道,同时传来台湾,花道生根了,茶道谈何容易。
但是日本文人和本土文人的文化交流频繁,两者都雅尚茗饮,久而久之,也有相当的影响。此外,台湾自从明郑开始,始终把大陆和日本当作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此时,由于是日本的统治,日本的器物更是充斥台湾,于是日本茶器的取得,远比中土茶器取得容易得多了,自然渐渐对台湾的饮茶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最深远的是土瓶、茶斧。其中最重要的是土瓶,所谓土瓶茶器就是日式的软提梁壶,和中国传统的软提梁壶,有所不同。到目前为止,台湾人家居生活还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