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问及到底哪里是普洱茶的产地时,普洱市(原思茅)茶店里服务员的回答是“普洱茶,当然普洱是产地了”,西双版纳茶店罩服务员的回答是,“对普洱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西双版纳才是普洱茶的产地”。
到底哪里是普洱茶原产地的中心区域,双方似乎都很有道理,一时之间,争论不断,难分高下。但是,普洱茶的发展并没有因产地问题而低迷,仍然一浪高过一浪。在普洱茶的盛名之下,思茅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从石林县、香格里拉等地更名中受到启发,策划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此事终于在2007年尘埃落定。2007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云南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新市名将从2007年4月8日起正式启用。据当地政府介绍,更名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尊重历史,实现渊源认同。早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思茅境内就没有普洱府,实现了“改土归流”,普洱这一地名已经沿用了二百多年。二是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实现民族认同。“普洱”这一地名从读音到内涵,都是当地各民旌群众在长期的共同努力中创造的财富。三是尊重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意愿,实现社会认同。“虽然在相关的新闻发布会上,普洱市的有关领导一再强调是基于历史的、民族的和社会的三大因素改名,但他们不否认,要打普洱牌,借普洱的‘东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同时促进本地普洱茶的发展。提及此事,普洱茶资深研究者黄桂枢说道:“更名普洱让思茅市在这一场有关普洱题材的角逐中独享其美,让其他州市不免心生失落”,“普洱市要有大家风度,要以宽广的胸怀包容西双版纳、临沧市。历史上普洱道、普洱府也曾经管辖过这些地区,大家毕竟部是同门兄弟。”
既然西双版纳在证明原产地方面更有优势,为什么不借此改名呢?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边陲,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世世代代居住的民族有傣、哈尼、布朗、拉祜、佤、瑶、基诺、壮、彝、回、苗、白、景颇等13种少数民族和尚未识别归系的克木人、空格人、排角人、补过人、阿克人等,是云南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之一。由于西双版纳地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保留了大量而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那里以奇异的热带雨林风光,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古老而诱人的民族风情著称于世,为国内外人士所关注,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和游客。与普洱茶比起来,“西双版纳”的名气更大,更有吸引力,因此,西双版纳州当然不会考虑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