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普洱茶价格的飙升,关于普洱茶原产地的争论也此起被伏,甚为激烈。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普洱和西双版纳哪地是原产地;二是产地范围的界定。
史料记载“茶出银生界诸山”。据史学家考证,南诏时“银生界”辖今普洱市(原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以及大理、临沧部分地区。清朝设立的“普洱府”辖区基本上包括了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解放后,云南省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时,从思茅专区划了出去。据此说普洱茶原产地在普洱、西双版纳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清代云贵总督的儿子阮福在其《普洱茶记》中写道:“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处,日倚邦,日架布,日嵋崆,日蛮砖,日革登,日易武,与通志所载地名互异。”据考证,故六大茶山就是今天西双版纳州辖区内的攸乐、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易武。因此,西双版纳成为毫无争议的普洱茶原产地,而普洱市(原思茅)似乎有点缺少诸如此类的有力论据。
众所周知,普洱茶因在普洱府集散而得名,但是集散地和产地是两码事。不仅阮福的《普洱茶记》,清代的许多书和文章如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师范的《滇系》,甚至《续云南通志长编》、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都说普洱不产茶。就是因为这些史书的记载,给普洱、思茅的茶人、专家、学者带来了不少烦恼,为了推翻古人的结论,证实普洱也产茶,普洱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主产区,近十多年来,普洱、思茅(现普洱市)每年都派出不少人员入深山走村串寨地去找古茶树、古茶园。经过十多年的寻找,在哀牢山、无量山上找到了大量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帅据考察,思茅境内7个县散布着数十个野生茶树群落,面积近8万亩,其中最大一株树龄达2700年的野茶树,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被科学家称为“云南茶树王”,现己被载入了“吉尼斯”记录。1991年在思茅地区澜沧县又发现了世界上一株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树龄也已千年。除了原生茶树群落和过渡型古茶树,思茅还有上万亩先民栽培的千年古茶林,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最大、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被国外学者誉为“天然茶叶博物馆”。思茅、普洱通过这些证据向世人证明其是当之无愧的普洱茶原产地。
不过,《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的著者詹英佩女士认为,普洱、思茅境内的原始森林中有野生大茶树王的情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云南的茶叶专家张芳赐、丁渭然等已做过实地考察,下过结论,并向世界宣布过,普洱、思茅境内的哀牢山、无量山是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地带。但是普洱茶是一种产品、商品,是一种能入口的饮料。野生大茶树与普洱茶还有很大差距。她进一步指出,古代,要在一定区域内建成个大茶区、大茶山,做成茶产业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是这个地区的土壤气候必须适合种茶;二是这一地区的住民必须懂得种茶的方法和技术:三是这一地区要有长期的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四是这一地区要有发展茶业的决策者、执行者、管理者。第一、二个条件普洱、思茅完全具备,而第三、第四个条件普洱、思茅不具备。历史上,普洱、思茅战事多、动乱多,归属划来划去。从地理位置上看,普洱、思茅处于无量山腹地,是大理、元江、西双版纳三地交汇处、连接部,三大民族势力在这里难分高下,这种民族分布状况决定了普洱、思茅在归属上难以确定。唐代南诏国时期普洱、思茅属银生节度管辖,宋代大理国时期一会划归威楚路(今楚雄),一会划归成远州(今景谷),元代大理国亡,普洱、思茅先划归威远路,后又划归元江路。明朝时普洱、思茅全部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清代,普洱、思茅受到的折腾就更多了,吴三桂入滇后先将普洱、思茅划给元江府,三年后,将思茅还给车里宣慰司,普洱留在元江府。属地划来划去,统治者不停的更换,必然导致普洱、思茅社会长期动荡,实施不了一个长期的延续几百年的积极发展计划。而西双版纳正好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一千多年来,傣族一直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统治民族,自帕雅真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入主统治勐泐以来,西双版纳便没有了部落林立的格局现象,傣族在西双版纳还建起了严密而系统的政权,组织控制管理着各个少数民族、各个村寨。而作为统治民族的傣族近一千年来从未与被统治、被管理的其他民族发生过大的冲突,居住在西双版纳山区的各个民族也很少迁徙,他们一代接一代的大力发展茶叶,几百年后,几万亩茶园自然形成。虽然普洱、思茅有一段时间归属于车里宣慰司,但是普洱、思茅与西双版纳在政权形式、社会组织、文化环境上有很大区别,车里宣慰司的计划很难在普洱、思茅推广。因此,詹女士认为普洱茶的原产地是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