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威通三年(86)樊绰撰《蛮书》,(卷七)载日:“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唐南诏时“六节度之一”。“诸山”泛指无量山、衰牢山。“蒙舍蛮”中亦有“扑子蛮”布朗族,远古时“无采造法”而“和烹而饮之”。
明代万历年间第一次出现“普茶”之名,明代学者谢肇淛著《滇略》中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明朝末年的方以智(万历三十年至清康熙十年即1611 - 1671年)在《物理小识》中说:“普雨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茶也”。黄教授认为,“普雨”是音译,即“濮夷”、“扑夷”,指布朗族濮人兄弟“步日”也。谰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为“腊广”。
明代谢公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黄教授认为,指的就是濮人做的茶“濮茶”,这“普”和“濮”二字,黄教授专门作过研究,后面再作阐述。明代后至今,布朗族人会做“蒸而成团”的“普茶”。
200年5月中旬,在景东县举行的“银生古城首届普洱茶原料交易会”上,开展了备乡镇各民族的“茶艺表演大赛”,景东县大朝山东镇布朗旗人的“小灶铜锅糯米番茶”制作表演,一个布朗族老人领着几个青年布朗族男女表演,原生态的,原汁原味,所用工具有铁锅、木甑、铜壶、木炭、铁三角架、纱布,原料有生糯米、晒青春茶。
在木甑底部放人事先泡过的糯米,盖上纱布,再在纱布上放入晒青干茶,将泡糯米的水倒入铁锅中作脚锅水,燃起炭火熏蒸15分钟,待甑中之茶回戟后,连纱布取出包起来,布朗族老人用双手多次捻揉而成团,拉开纱布后即成团茶,香气四溢,品味香醇回甘。黄教授在景东县看到了昔日布朗族揉制普茶“蒸而成团”的再现,更加确信了明代史料记载的准确性,意义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