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茶道的历史之前,需要了解与茶道相关的一些概念,如茶文化、茶艺、茶德等,将他们与茶道相区别,才不致犯混淆概念的毛病。
茶文化:茶文化是人们在种植、加工、营销、饮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精神财富”部分。通常所说的茶文化即是指狭义的茶文化。
主要包括下列范畴:
1.茶树的起源、演变、发展和传播。
2.茶叶饮用方式的产生、演变、发展和传播。
3.茶叶品饮技艺的形成和发展。
4.茶具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5.品茶之道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
6.各地、各民族饮茶习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7.茶学著作的产生和发展。
8.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茶艺:茶艺是品茶艺术的简称。它包括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两个部分,其中以泡茶(唐宋时期则为煮、点)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能谈得上品茶。但是泡茶只是手段,品茶才是目的。
泡茶讲究技艺,是因为它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艺和讲究一定的艺术性。茶艺在茶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所有茶事活动到最后都是要饮茶的。在人类食用茶叶的四个阶段(食、喝、饮、品)中,只有到了品的阶段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品是最高层次。当茶的冲泡和品饮成为生活艺术之后,茶叶就不仅仅是充饥、保健、提神解乏之物,而是对人们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作用,从而派生出种种文化和社会想象,诸如茶道、茶德、茶俗、茶会、茶馆、茶诗、茶歌、茶舞、茶画等都是它的产物,所以,茶艺是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的。与茶道相比较,茶艺是属于技、艺等“形而下”的层次,不宜与属于“形而上”哲学范畴的茶道相混淆。有的人将茶艺表演成为“茶道表演”,将茶艺馆命名为“茶道馆”都是不合适的。
茶德:茶德在古代是指茶之功德,即对人类的益处,后来成为品茶道德的简称。它是茶道精神的概括。专家学者们为了便于饮茶大众对茶道精神的理解,用精炼的哲理语言对茶道德基本精神进行提炼、概括,提出许多道德要求,希望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遵循。如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思是茶最适合于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的人饮用。这“精行俭德”四字就是陆羽对茶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文章中首次明确指出茶有十大功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心),以茶可行道。”
现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的主张,认为中国的茶德应该是“廉(廉俭育德)、美(美真康乐)、和(和诚处世)、敬(敬爱为人)”。程启坤、姚国坤教授也提出中国茶德为“理、敬、清、融”的主张。此外,日本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韩国的茶礼精神“清、敬、和、乐”等,也都属于茶德范畴。
茶道:茶道品茗之道的简称,是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所应遵循之道。它是人们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而具有一种教化功能,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茶悟道。因此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是茶文化的核心,是知道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茶道大于茶德,高于茶德。茶德中有些内容不适于茶道,如刘贞亮《茶十德》中只有后四项(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属于茶道,而前六项均是指茶对人们生理上的保健功效,不属于茶道范畴。庄晚芳教授和程启坤、姚国坤等教授提出的茶德精神“廉、美、和、敬”和“理、敬、清、融”等,则均与保健功效无关,实际上指的就是茶道精神。因此,茶道和茶德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混淆,但又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