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茶文化 > 茶知识讲堂  >  > 清代时期的普洱茶

清代时期的普洱茶

大益普洱茶行情资讯员普洱茶文化 > 茶知识讲堂2013-12-11阅读:12332

到了清代,普洱茶独特的品质得到了喜欢吃肉食的满族皇家的赏识,誉满京华。

到了清代,普洱茶独特的品质得到了喜欢吃肉食的满族皇家的赏识,誉满京华。关于此,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清乾隆年问,普洱府城内有一濮姓茶庄,世代以制茶售茶为业,濮氏茶庄生产的龙团、凤饼一直被指定为朝廷贡品。这一年岁贡时,濮老庄主病倒了,只好让年轻的濮少压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这一年淅淅沥沥的春雨格外绵长。按时完成4个月的风雨兼程,濮少庄主伙同马帮抵达京城后,连忙卸驮验茶,不料一路的风浸雨湿,原本绿中泛白的龙团变成褐色。贡期迫在眉睫,罗千总惶恐至极地呈上褐色的龙团……历史的机缘往往在这一瞬间得以圆满,这褐色的龙团贡茶一经冲泡,顿时叫人眼间一亮,只见汤色通透明亮,红如宝石,艳如玛瑙。乾隆帝轻呷一口,只觉得香于九畹之兰,忙传令冲泡赏赐文武百官一同品鉴,于是满朝之上,醇香四溢,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濮氏茶庄受到了皇帝的赏赐。之后,濮老庄主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批贡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发酵工艺,并且代代相传,时至今日。


此传说无从考证,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洱茶的独特品质。


清代中叶,清政府己在普洱府和思茅厅增设官茶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统兵五百防守山寨,征收茶捐,当时每年约有马帮一千余驮运茶叶,然后转运普洱加工精制。在勐海、勐遮、易武等地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当时,由于瘴疟流行,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在思茅设立官茶局,从此思茅又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思茅也因“普洱茶远销”而繁荣起来。从道光至光绪初年(公元1821-1876年),思茅城商旅云集,每年有千余臧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于途,滇南商道己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道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

张俊等人将普洱茶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唐宋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云南普洱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自出发展期;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却因主要消费群为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离运输(入西臧)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发展。随着普洱茶因入贡受到清朝廷宠爱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为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第三阶段(清术以来),即现代普洱茶阶段。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开始萌芽,逐步出现了多茶类生产的社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