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乔木古树茶是消费者热衷和比较关心的话题,亦是大家希望探讨的问题。这是因为近几年来在昆明及各地茶市,各种普洱茶虽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但在外包装上,却几乎清一色地自称“原生乔木茶”、“乔木古树茶”或“老树乔木茶”等,都热衷标明是“乔木”、“古树”、老树”等字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相信是好茶。但何为乔木茶、何为台地茶、何为老树茶、何为古树茶,这些概念让般消者难于认识更不用说辨别。
从茶树的形态特征、品种及分类看,由于中国是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包括野生大茶树、农家品种、育成品种等350多种,区分方法一般以茶树的形状特征和产地来进行。通常将植株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乔木型茶树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通常树高3-5m以上。小乔木型茶树在树高和分枝上都介于灌木型茶树与乔木型茶树之间。灌木型茶树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短小,通常为1.5-3m。现普遍采用的分类是按树型、叶片大小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叶片大小分特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四类。云南因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复杂,对茶树品种的命名与分类尚无明确规定,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命名,加上云南各地生产的普洱茶,因茶菁原料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树种不同,加工的不同,同样在种质分类上也就十分复杂而难以统一。
普洱茶在历史上基本为乔木型,后经人工种植驯化改良虽植株已趋矮小,但仍保留了乔木型茶树特性。根据茶叶的适制性,作为普洱茶的原料要求,其茶叶性状首先应是大叶种,其特点是叶形椭圆,叶尾大,主脉明显,分脉密集而清晰,叶背绒毛不显著,叶边锯齿明显。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极适宜大叶种茶叶的生长,无论什么品种的栽培型非乔木古树茶还是后期及现代种植的各种灌木茶,其树型、叶片基本都向乔木型大叶种转变。乔木大叶茶可说是云南分布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茶组植物,属优良茶树品种,是我国最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
作为以乔木型大叶种认识普洱茶一般没有问题,只是需要对过去栽培的乔木古树茶和现代种植的灌木型台地茶有所认识。栽培型古树茶是指过去茶山兴盛的时候,人们种植且至今依然存活着的老树茶。其时间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栽种的茶树。如六大茶山现还保存着很多上百年的古茶园,这些古茶园远在清代雍正年间(1723 -1735年)由石屏等地汉族迁来种植,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对野生半野生茶的改造种植和育苗移耗。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不断进入茶区的农民进一步开山种茶,大建茶园。至光绪初年,勐腊县境内五大古茶山已是周围八百里,年产茶叶上万担。但中法战争后,随英、法入侵,茶叶销路受阻,再加上官府的苛捐杂税和瘟疫流行,茶号倒闭,茶农弃茶种粮,茶园荒废。解放后,茶山以种粮为主,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茶叶生产才逐渐恢复发展起来。
在六大茶山,上山沿公路旁边就有一层层一台台年代并不久远的茶园,当地群众称之为“新茶园”或“台地茶”,继续往山里走,会看到很多一丛丛并不规则的茶园和一株株高矮不一与各种植物混生在一起的零乱茶树,这些是上个世纪末或更早些时候种的的茶园,当地群众称之为“老茶园”,其茶叶称为“老树茶”或“古树茶”。这是以种植方式和时间上来区分不同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