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七子饼茶形似圆月,为云南传统出口港澳与东南亚一带,为华侨所喜爱作为彩礼或赠送亲友,所以有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茶之称。圆有团圆意涵,七子为多子多孙多福气之意。一筒七饼,每饼净重357克,直径约七寸,筒身高约七寸。国营初识普洱勐海茶厂所生产饼茶一直是市场主流茶品,原料以三至六级为主,生茶、渥堆熟茶品都有生产。
七子的规制是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5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5.6市斤,1.8公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清代前期和中期,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
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民国初期,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竞争的压力,一些地区成立茶叶商会,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十年左右商定: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6两,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丰”号却生产每圆6两五钱每筒8圆的“八子圆茶”,不公平的竞争下,市场份额一时大增。
政权交替后,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19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七子饼茶”。从此,中茶牌淡出,圆茶的称谓也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饼的紧压茶霸主地位。
与沱茶起源相同,由团茶演变而来。因团茶中心过厚而紧压,原先销至西藏的团茶因长途跋涉时常产生发霉现象。佛海茶厂于民国元年至六年(191 2~1917)将团茶改为带把的心脏型,取名宝焰牌紧茶。宝焰牌紧茶全为手工团揉精制,每个净重238克,七个为一筒,每个紧茶之间留有空隙,使水分能继续散发而不导致霉变。1967年改为长方形砖茶后停止生产。因班禅的重视,下关茶厂于1986年勐海小紧茶恢复生产心脏型紧茶至今,规格为2509。使用原料较为粗老,三至八级铺面、九至十级为里茶。市场亦称之女儿茶、香菇头、磨菇头、牛心沱。生茶、渥堆熟茶二种都有生产。1986—90年间每年所制作紧茶量很少,均运往西藏,未曾大量流入市面;2006年只见几个从西藏高僧宝塔中取出回流至昆明,个人均建议不要饮用。